一部科技自立自强史 中国润滑油产业从“并跑”到“领跑”的发展

来源:本站 作者:本站编辑部 2024-05-14 10:30:59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几十年来,中国润滑油产业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逐步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在创新变革中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值得信赖的关键一环。

润滑油具有工业品与消费品双重属性,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各领域,被誉为“工业经济的晴雨表”和“流淌在高端装备中的工业血液”。润滑油脂产业是我国石油化工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石油化工科技发展水平的主要参照物,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及大多数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润滑油脂对现代工业,特别是汽车、冶金、工程机械、船舶、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领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各行各业设备有效运转不可替代的关键零部件之一,是制造业关键的制约因素,处于制造业竞争和博弈的必然领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之一。

微信图片_20230918174056.jpg

从“洋油”主导到本土品牌崛起 科技不断自立自强

随着中国油田建设的开始,中国炼油工业从此起步。起初,润滑油只是炼油厂生产的多种产品之一,这一阶段在设备润滑上仍是“洋油”占据主要份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石油石化工业逐步开展润滑油领域的崭新探索,特别是在外部封锁下,依靠艰苦奋斗,锐意攻坚克难,自主研发出含氟类等特种油品,满足了国防、航天和重大工程的特殊需求。其间,民用润滑油生产也在不断探索中取得进步,包括逐步为国产轿车提供车用润滑油以及第一个中国润滑油品牌的诞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进口设备的增多,国外润滑油更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润滑油的品牌意识由此增强,催生了中国第一个高档润滑油品牌——长城润滑油。

基础油技术是基础,润滑油配方技术是关键,不同行业、不同装备、不同工况需要不同品种的润滑油脂产品。中国石化炼油工业从常减压工艺技术到加氢精制、再到加氢异构,不断提升完善了矿物型润滑基础油等级和品种;从氟油到合成酯类油,从聚α烯烃到氢化三联苯,丰富了合成润滑基础材料;伴随着煤化工产业的发展,GTL基础油也成为润滑油产品的可选原料。在这40多年中,中国已成为国际上品类最全、品种最多的基础油生产国。

中国润滑油产业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的发展不断进步,伴随着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升级不断成长。国内润滑油企业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积极与国际接轨,较为普遍地采用了美国石油学会的API标准,以及欧洲、日本的润滑油标准。同时,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润滑油行业的发展。中国石油石化企业相继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润滑油产品配方,努力在技术上追赶国外同行。在这个过程中,国内润滑油企业逐步实现了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变,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出具有特色的润滑油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也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国内润滑油企业还加强了与国际知名企业,以及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通过合作引进了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取得了数千项技术认证,并建立多项新产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这使得中国润滑油产品的品质和水平显著提升,获得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

从“并跑”到“领跑” 润滑油产业跨越式发展

当前,我国已具备了较为完备的润滑油脂产业链基础。技术研发方面,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集团下属近20家研究单位的研究方向涉及润滑油脂产业链全部环节;其他国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数十个研究院针对润滑油脂的相关环节也在开展专项研究,国内基本形成了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外公司与民营品牌的竞争格局。目前,中国一流品牌的润滑油产品配方技术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产品性能与国际知名品牌产品不相上下,基本实现“并跑”,在部分润滑脂、合成油等产品领域已经实现“领跑”。如免维护商用车车桥润滑脂、高铁轴箱轴承润滑脂等,产品综合性能实现国际领先。

生产供应方面,我国拥有至少40家添加剂厂,可生产全部9大类添加剂;至少35家基础油生产商可生产日常所需的Ⅰ类、Ⅱ类、Ⅲ/Ⅲ+类、Ⅳ类、Ⅴ类基础油;我国约有1200家润滑油脂生产商。

下游市场方面,一直保持以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集团为主,与外资品牌、民营品牌三分天下的市场格局;2022年我国润滑油脂需求量达到600万吨至650万吨,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占据了全国1/3左右的市场份额,外加民营品牌,我国本土品牌可占据2/3左右的市场份额。

中国润滑油产业发展迅速,以中国石化润滑油业务为例,其系统化服务能力、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高端发展明显提速,在技术领域,正在发挥中国石化的整体优势,全力推动润滑油产业更多技术迈向“领跑”,具体表现为:已拥有基础油、添加剂、润滑油研产销服一体化平台,国产化自主化比例得到了显著的提升,高端突破成效也在持续显现。

我们拥有全球润滑油行业最丰富的产品线,其中21大类2000多个品种处于活跃状态。我们具备全套产品技术和供给能力,满足全产业链配套能力,能够较好地为中国工业体系提供润滑保障,产品技术国内行业领先。我国坚持对标国际和自主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向国际先进技术看齐并拥有丰富的配方开发经验和自主技术。全系列发动机油依托石科院技术平台已实现技术话语权,满足API最高规格的CK-4SP产品技术实现国内领先;润滑脂、合成油、金属加工液、含氟油脂、冷却液等专项产品领域完全实现自主开发。其中,润滑脂、合成油配方技术一直稳居行业引领地位。此外,中国石化润滑油有限公司产品认证为行业最全、最广泛,是业内技术认可种类最全、技术认可领域最广、技术认可产品最多的企业。

目前,我国润滑油产业在技术领域仍存在着多方面的挑战。

技术原始创新仍需加强。如高端专用添加剂、复合剂及特种高性能功能化学品单剂主要被国际添加剂公司垄断。特别是上游化工原料部分依赖进口,这都需要依靠强大的润滑油产业链协同来解决。

我国缺乏具有足够国际影响力的润滑油品牌。中国市场也是一个国际化的市场。目前,国内一系列高端装备的润滑油脂应用市场(比如,风电、光伏、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重型燃气轮机、民用航空飞行器等)的市场份额也多为国外品牌占明显优势。

技术走向市场的准入门槛较高。在润滑油脂产品配套高端装备时,通常需要受OEM认可准入和维护保养等因素限制。

市场端对自主润滑产品的重视程度仍然不高,导致中国润滑油产业高端产品结构不好,同时低端、低质产品仍占据一定比例的市场份额。

国际标准的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依赖进口到不断创新 润滑油产业前景广阔

中国润滑油产业将在一个较长阶段的“并跑”中不断实现关键点各个突破。其中,特别是央企要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的领军作用,基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循环的角度和方向,发挥全产业链优势,打造国际影响力,助力中国装备制造业实现从做大到做强的高质量发展。

积极作为,谋求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我国积极争取政策引导,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在国家战略发展总体架构下,全行业共同努力,为形成有利于润滑油行业上下游协同、持续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提供助力;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赢得社会关注。针对能源结构的转变和市场竞争问题,回应社会需求,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领域润滑油脂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加强社会认知度和文化认同感建设,树立产业形象;加强润滑油产业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和社会普及工作,培育社会对中国润滑科技的认知度和文化认同感;树立社会大众对中国润滑油的品牌信赖、技术信赖。

产学研结合,打造中国润滑油产业科技高地。我国全力谋划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路线图,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产业链协同促进润滑油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开放融合的心态推动创新、引领创新,努力开拓高端、高附加值市场,以技术创新带动产品结构调整,提升技术服务水平,促进经营价值提升;全力谋划自主技术发展产业布局,以促进中国润滑油基础油、添加剂、润滑油脂3大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为己任,不断提升润滑油产品配方的自主开发、基础油资源的优化利用及提高添加剂国产化比例。特别是做好添加剂产业链发展的技术布局,短期战术服从长期战略,强化优势产品领域的配方及工艺技术完全自主可控,构建自主技术发展体系,增强技术主导权与话语权。

以市场需求驱动科技创新。各企业借助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新能源发展窗口期,利用新兴行业润滑剂战略趋势调研成果,扩大新能源减速箱油、风电齿轮油、高铁轴承脂的技术准入与应用配套,及时占领市场。顺应国家“双碳”战略发展,推动科技绿色转型,加大绿色润滑技术研究力度,增强绿色技术储备,鼓励挑战技术“无人区”。

在学术共进中保持创新活力。各企业主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产业链上游对接技术需求,大胆探索已形成的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实践正向研究,拓展技术供给,为开发新一代产品储备技术、改进产品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向高校科研院所提出产品技术需求,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聚焦技术原理研究,提升产品性能可靠性,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发挥已有工程研究中心平台的带动作用,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应用基础研究合作通道,高度整合现有摩擦与润滑研发资源。

以人才培育加速创新突破。各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发展理念,努力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在既竞争又合作中,发挥研发队伍优势,培育一批中国润滑油产业技术专家和技术专才,积极投入技术研发和对外交流中,对标国际润滑油先进科技,加快成果转化和加强内外宣传,实现品牌和技术超越。(来源:中国石化润滑油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