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革命文物保护与传承——用好红色资源 建好精神家园

来源:本站 作者:本站编辑部 2021-07-19 10:00:00

从现代工人运动的发生地安源,到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南昌,从星火燎原的革命圣地井冈山,到共和国的摇篮瑞金……这块近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实物史料和纪念建筑。这些红色资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坚持全面保护、整体保护的同时,江西省一直注重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保护相结合,以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呈良好发展态势,成为老区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物力量”。

云石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旧址

推动革命文物整体规划、连片保护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标志性建筑。建筑坐西北朝东南,重檐、小青瓦屋面,形似红军八角帽。正立面的壁柱、线脚、女儿墙则具有西方建筑风格。1934年在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沙洲坝镇老茶亭村建成,红军主力长征后被国民党军队拆除,1956年又按原貌修复。1961年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1927年至1937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南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实践从这里拉开序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这里创建,赣南英雄儿女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2012年国务院出台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建设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打造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江西有关部门通过整体规划、连片保护,使革命文物保护有了路径,保护成果立竿见影。

井冈山革命文物保护与田园风光相结合、宁都与特色小镇相结合、青原与传统古村落保护相结合、金溪与乡村田园风光相结合……江西探索出各具地方特色的保护模式,使革命文物保护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有效结合。

1934年中央红军渡于都河时用过的船和门板

创新红色标语传播方式

一身利落的红军装,两条乌黑的麻花辫,在抚州乐安县红军标语博物馆内,馆长兼讲解员刘佳青亮开嗓子,为大家献上一曲《反对开小差》,而这歌谣便来自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标语。

江西出台了《江西省红色标语保护利用工作规范》,对“认定、分类、归档、保护”等都按照统一标准作出规定,同时鼓励各地创新红色标语保护模式。比如青原区将红色标语保护与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相结合,在圩镇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和旧房改造、拆建过程中,对留存有红军标语的革命遗址遗迹都进行保护和修缮,也鼓励群众自筹资金对有红色标语的旧居进行修缮。

红军用木炭、石灰、墨汁这些最粗糙的“笔墨”书写,用简单、直接、生动的语言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与支持。今天,条条斑驳的红色标语,让我们穿越到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更真实地贴近当年的军民鱼水情。

北京的京报馆旧址

培养高水平的讲述队伍

江西致力于建立全面的革命文物数据库,推进革命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共享。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献档案史料的整理,口述资料的调查、征集、研究,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革命遗址、文物藏品的排查征集,有序推进。

好故事还需要专业的人来讲。“从教师到研究员,从专业讲解员到社会讲述人,江西省从社会各个层面选拔百佳讲述人,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讲述革命文物、保护革命文物的队伍中。”江西省文旅厅革命文物处负责人王琴红说。

江西省博物馆的“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2019年开始推出,如今已到第三季,从一件件文物说到一处处革命旧址,再说到方志敏等一个个英雄和他们的信仰故事,一路走来,带领大家忆峥嵘岁月,感悟初心使命,深受好评。以此为基础的主题展览感人至深,两者形成良好的互动。

江西,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星罗棋布的革命文物见证了我们党艰辛奋斗而成就辉煌的历程。一代代人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丰厚的红色资源,使其成为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